如果使用百v度A*PP或者U*C/Q.Q浏览器不显示内容or乱码,请关闭广告屏蔽功能or畅读模式,或者安-全模式(今日*头条须关闭安-全模式)
这哪里是赔不是,分明就是在煽风点火。龙小凡只是微笑,卢瑾等人却是暗自心惊。
这只贱鸟虽然骂的恶毒,心中却跟个明镜也似。吴尺清楚的看清了三人的嘴脸,它若是当真回京将这些事告诉了当今公主。
隋国公主赵小金知晓了也就罢了,怕的就是公主当真会把这些事告诉昌帝。到时候昌帝得知真相的话,势必对这三个官员厌恶。那么,他们三人的仕途还要不要了。
卢瑾等人突然发现,自己是得罪不起这个小王爷的。人家可是家世显赫至极的人物,和皇帝都是牵扯不断的。得罪了龙小凡,怕将来真的会后患无穷。
可此时的三人也是骑虎难下,好在此时的狗腿子们终于下河收割了不少的芦苇。就连一向懒散的旺财,都抱着一大捆的芦苇上了岸:“小王爷,这些够么?”
龙小凡稍稍的表示了他的满意:“你个王八蛋干的还不错,够了够了。招呼他们都上岸,准备制盐吧。”
龙小凡说的是如此的轻描淡写,以至于现如今围观的人们心里都打起了鼓。这,难道说真的能做出盐巴来?
有人看到了芦河边上排起来的大锅,还有堆积如山的干柴此外还有哪些木炭细沙还是棉布之类的东西。
众人不免心中嘀咕,因为这一切看起来,似乎有点像是那么回事。
古人的智慧无穷,许多东西正是百姓们日常生活中所慢慢积累发现的。比如说榨油,比如说制作豆腐。
毕竟一开始,谁也不知道一些作物种子还能用来榨油,榨油炒菜是如此的好吃。一开始所有人也不知道磨好的黄豆挤出来的豆汁,加热之后放上石膏会变成豆腐。
毕竟液体的豆汁和固态的豆腐,有着天壤之别。可这一切,都是劳动人民的智慧。
据说,豆腐的发明者,是西汉淮南王刘安,也就是刘邦的孙子。
明朝罗颀在《物原》中提到前汉书刘安做豆腐的记载。明朝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说:“豆腐之法,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。”
当时淮南一带盛产优质大豆,这里的山民自古就有用山上珍珠泉水磨出的豆浆作为饮料的习惯,刘安入乡随俗,每天早晨也总爱喝上一碗。一天,刘安端着一碗豆浆,在炉旁看炼丹出神,竟忘了手中端着的豆浆碗,手一撒,豆浆泼到了炉旁供炼丹的一小块石膏上。不多时,那块石膏不见了,液体的豆浆却变成了一摊白生生、嫩嘟嘟的东西。八公山的修三田大胆地尝了尝,觉得很是美味可口。可惜太少了,能不能再造出一些让大家来尝尝呢,刘安就让人把他没喝完的豆浆连锅一起端来,把石膏碾碎搅拌到豆浆里,一时,又结出了一锅白生生、嫩嘟嘟的东西。
当然,这类传说毕竟真实性难以考据。后来人们又发现除了石膏,还有卤水都能点豆腐。
只是这芦苇和食盐实在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,有人只是在猜测。是不是小王爷用芦苇来当柴火焚烧,去蒸煮什么东西来制盐。
果然,龙小凡很快便下令狗腿子们:“去,把这些收割来的芦苇都烧了。”
芦河沿岸上火光冲天,猛烈地大火噼里啪啦的燃烧着。众人被炽热的火焰炙烤的不敢上前,约莫过了两炷香时分。终于狗腿子们收割来的芦苇,全都烧成了灰。
龙小凡甚至于懒得废话,直接摆了摆手。狗腿子们很快行动起来,他们用铲子将芦苇灰铲进了大锅。剩下的,就是用柴火熬煮还有不断的搅拌了。
其实并不需要熬煮,芦苇内的盐分已经融化进了水中。只是熬煮过后的芦苇汁,更加省事一些。
接下来,就是过滤了。过滤其实也简单,就是底下铺上纱布,然后倒入木炭。一层木炭一层细沙,再一层木炭以此类推。